法律声明

立秋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2022-08-07

兹晨戎流火,商飙早已惊。
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
唐.刘言史《立秋》
立秋时节
 
 
    盛夏的暑意仍在高温持续,虽说八月的秋声并未带来真正的凉意,但从气象学意义上讲,立秋的触须已轻轻撩碰了我们,微风渐至,天气渐凉,秋天已然拉开序幕,在悄无声息间来到了我们身边。在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万物转为收敛状态。在一叶知秋的同时,也意味着民间收获的季节到了。曾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,将在金灿灿的田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。

    秋天启幕,随之而来的秋日美景,往往会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灵感所在、素材之源。无论是司空曙的“暗入蝉鸣树,微侵蝶绕兰”,还是武衍的“水花香弄晚风清,閒立梧桐看月生”,无论是范成大的“行入闹荷无水面,红莲沉醉白莲酣”,还是白居易的“是夕凉飚起,闲境入幽情”,都能令人感受到在秋意初来的夜晚,放空自我的一种宁静,以及悠然自得的一种心境。

 
立秋三候
 

一候 凉风至:与小暑的“温风至”相应,凉风的到来,意味着秋意渐浓,人们开始期盼将要到来的丰收时节。

 

二候 白露降:凉风虽至,气温仍偏高,在南方尤其如此,夜晚的凉风刮来会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,使水汽能在植物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,故白露降。

 

三候 寒蝉鸣:此时,暑热逐步退去,秋高气爽,月明风清,连蝉儿也在微风中,躲在树丛间得意的鸣叫着。

 
立秋习俗
 

吃“福圆”:立秋节气是龙眼的盛产期。古时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,子孙会做大官,而且龙眼又称为“福圆”,所以有俗谚:“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”。

食小赤豆:从唐宋时起就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。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,以井水吞服,相传可以一秋不犯痢疾。

 
食秋桃: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,每到立秋日,人人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个,吃完把核留起来,等到除夕这天,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,古人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灾难。

 

啃秋:在立秋这一天,人们会买个西瓜回家,全家围着吃,在欢声笑语当中,啃秋抒发着人们对秋天开始,期待下半年有所收获,期盼丰收的美好祝愿。

立秋养生
 
 
    民间常流传“秋不凉,籽不黄”,“立了秋,把扇丢”等谚语。《管子》中记载: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”中医养生学认为,立秋养生要以“收”字为先,衣食住行都应顺应天时。
春捂秋冻:立秋之后暑热之气难以完全消散,民间有“秋老虎”的说法。因此,立秋之后穿衣要顺应“阴津内蓄,阳气内收”的需要,防暑热的同时适当地延后添衣的时间。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,“秋冻”的另一层意思是,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(前提是以让自己不感到寒冷为宜),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差一些,在气温比较低的深秋时就要注意增衣保暖。

适量运动:立秋之后,暑湿之气减弱,气候凉爽干燥。这时宜开展各种体育运动,运动强度不宜过大,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。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体质虚弱者,防止汗出过多,耗气伤阴。年老体弱和患有关节疾病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患者可以进行太极拳、慢跑、步行等锻炼耐力的运动,有助于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,提高心肺功能。

早卧早起:立秋时节,暑热未尽,虽有凉风时至,但天气变化无常,早晚温差增大。这时增加睡眠时间可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。秋季早睡,符合“养收之道”的养生原则。“早卧”可调养人体的阳气,“早起”则使肺气得以宣发,防止收敛太过。秋季宜晚9点至10点入睡,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。

立秋清补:古人认为“秋天宜收不宜散”,饮食方面“秋不食辛辣”,少吃辛辣食物,顺应自然界的变化。需要特别注意,刚入秋时不宜大补,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,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,所以立秋宜清补,日常应食用一些润燥生津的食物,如梨、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大枣、莲藕、赤小豆、蜂蜜等。另外,立秋后的一段时间还在暑伏时节里,人体内暑湿较重,脾胃消化功能比较弱,建议大家在此节气煮上一锅消暑润燥、益胃健脾的绿豆薏米粥,此粥中的绿豆可以清热解毒、清理肠胃;薏米有益胃健脾、除痹胜湿作用;百合能清火润肺和安神助眠;早上起床后,喝上一碗营养粥,在这个立秋时节里,既可健脾胃,又能防秋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