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律声明

小暑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2021-07-07

何以销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此时身自得,难更与人同。
——唐·白居易 《消暑》
小暑节气
 
 
    7月7日05时05分,我们迎来了小暑节气。谚语说: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”此时,最经典的“烹饪”方式是蒸。陆游说:“坐觉蒸炊釜甑中。”韩愈说:“如坐深甑遭蒸炊。”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。可见小暑节气,意味着“蒸炊”时节的到来,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蒸笼中。
    唐伯虎的《事茗图》描绘了小暑时节文人学士悠游山水之间,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: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读书,边舍内,童子正在烹茶。而小溪上横卧板桥,一人策杖来访,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。长夏之日,自有茶香之气,亦有鸣琴之声。
    如何消暑、应对苦夏,一向是一个大课题。古人说:“隐伏避盛暑。”最好能退藏于云雾山中。面对酷暑,古人的消暑能力有限,也只有两个字,一个是逃,一个是熬。而到了如今,怒吹空调,暴食冷饮,我们的消夏方式,比古人更为简单和“暴力”,却很容易忽视了养生之道。

唐伯虎《事茗图》

小暑三候
 
一候,温风至。
此时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吹来的风中都夹带着排山倒海一般的热浪。
二候,蟋蟀居宇。
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”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躲到庭院的墙角下,享受一份难得的清凉。
三候,鹰始鸷。
烈日炎炎,地面气温太高,老鹰也因为地面气温太高,振翅高飞,开始在清凉的高空,探索新的领域。

小暑习俗
 
 

    吃莲藕: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。在清朝咸丰年间,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。藕与“偶”同音,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。

    祭谷神:古时有些地方有祭祀五谷大神的习俗,那时人们还不懂得科学,认为丰收虽然离不开自己的汗水,也要仰仗大自然的风调雨顺和祖先保佑,祈求秋后五谷丰登。

    倒黄梅:出梅进入盛夏,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。故有俗语说:“小暑一声雷,倒转做黄梅。”此时要防备雷雨天气。

    吃饺子、吃伏面:俗语说:“小暑吃黍、大暑吃谷。”入伏之时,正值麦收,麦穗满仓,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,食欲不佳,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,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,就有了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,以消苦夏。

小暑养生
 

    小暑开始,气温逐渐变得炎热,很多人会出现心烦气躁、疲倦无力等症状,所以,小暑节气要特别注意养生。

    “晚睡早起”:小暑的特征是昼长夜短,人晚睡早起,睡眠时间相对缩短,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的。晚上10点至11点就寝,早上5:30至6:30起床;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。当下的年轻人习惯过了凌晨睡觉才算晚睡,这样是非常伤身的,小暑晚睡是指比冬令节气相对晚一点再睡,而并非熬夜。

    “运动蔽日”:夏季运动,尽量避开最酷热的10-16点。时间也不宜过长,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。建议夏天从小强度的运动开始,每天行走半小时,或游泳、打网球、打羽毛球等。

    “夏季养阳”:中医讲“春夏养阳”,此时人体的阳气最旺盛,如果过于贪凉就会损伤阳气,应该少吃冰镇西瓜、冰镇饮料、冰棒等,这些食物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,很容易引起胃肠疾病。

 

    补钾抵御“夏打盹”:俗话说,“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”。“夏打盹”,医学上也称为“夏季倦怠症”。夏季炎热,温度过高,使人体大量排汗,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,导致人们倦怠疲劳、精神不振。日常膳食中,宜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,如土豆、菠菜、海带、紫菜等。此外,暑期正是食五色,养五脏的好时节,从而来滋补身体的各项机能。比如,青色入肝,平时可多吃芹菜、菠菜、绿豆、黄瓜等食物;红色入心,平时可多吃红枣、红豆、樱桃等食物;黄色入脾,平时可多吃南瓜、黄豆、玉米等食物;白色入肺,平时可多吃白藕、白梨等食物;黑入肾,平时可多吃黑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等食物;小暑熬一碗“营养五豆粥”,用黄豆、绿豆、红豆、黑豆、白芸豆、紫米、大米等搭配熬煮,增进食欲,促进消化,提升整个身体的脏腑能力。